说起朝鲜的电力问题,很多人都见过那张经典的卫星夜间照片,整个朝鲜半岛南部灯火通明,韩国那边亮得像白天,而北部几乎一片漆黑,只有点点零星光亮在平壤周边。 这张照片不是P的,是真实情况,从NASA的卫星数据就能查到。朝鲜的电力供应确实紧张到极点,根据联合国的数据,2021年只有52.63%的人口能用上电,而且就算有电,一天也只供几个小时。 话说回来,这不光是缺电那么简单,还牵扯到国家发展、国际关系和老百姓的日常生活。为什么一个有核能力的国家会缺电缺成这样? 夜晚的朝鲜,为什么那么黑? 你知道夜间灯光分布图吧?它们其实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活跃度和电力普及程度的指标。在朝鲜,夜晚的黑暗不是因为大家早睡,而是电力根本跟不上。 2024年的数据,朝鲜的年发电总量大概在223亿度左右,水电占了60%,火电30%,可再生能源5%,进口电10%。听起来数字不小,但摊到2500多万人口头上,人均发电量只有不到900度电一年,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。相比之下,韩国人均是它的十倍以上。 缺电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黑灯瞎火。平壤作为首都,供电相对好点,但其他地方,尤其是农村,一到晚上就没电。医院、工厂这些地方优先供电,可老百姓家里往往只能用两三个小时。冬天更糟,河流结冰,水电站发电量直线下降,全国都得拉闸限电。 联合国报告显示,朝鲜的电力覆盖率在亚洲垫底,很多人家连电灯都点不亮,得靠蜡烛或煤油灯过日子。朝鲜的电力短缺率高达47%以上。为什么会这样?不是资源不够,朝鲜煤炭储量丰富,河流也多,可问题出在基础设施和外部因素上。
其实,朝鲜的电力问题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。从历史看,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在苏联援助下,朝鲜建了不少水电站和火电厂。 那时候人均发电量甚至超过很多中等发达国家,达到1184度。铁路电气化从新义州到平壤,1964年就完成了,工业农业都靠电力推动,粮食还能自给自足外销。 可好景不长,1991年苏联解体,廉价石油没了,发电量从1990年的292亿度掉到1998年的170亿度,一下子回到了解放前。 设备老化严重,八成以上超龄服役,漏电损耗高达30%,修都修不过来。加上温带气候,降水集中在夏天,水电不稳,旱季就傻眼了。 再看现在,制裁加剧了这一切。从2016年第四次核试验后,国际制裁堵住了对外贸易路子,外汇短缺,买不起新设备。 煤炭产量跟不上,因为开采运输需要油,而油进口被限得死死的。结果呢?工厂开工一半就停,电车半路抛锚,医院手术灯突然灭,这些事屡见不鲜。 卫星图像上,朝鲜夜晚的黑暗成了标志性画面,提醒大家电力短缺不是小事,它直接影响国家运转和人民生活。
加上生态破坏,早年为开垦农田滥砍森林,用化肥过度,导致干旱洪水频发,水电站更不稳。洪水冲垮堤坝,旱季水库空荡荡,这些灾害进一步打乱供电。 制裁从2016年起更严,联合国2270号决议限制了能源进口,外汇赚不到,更新设备成奢望。结果,发电质量差,电压不稳,精密设备容易烧坏,现代化工厂变回手工作坊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1990年代发电量减半多,至今没完全恢复。 为什么不建核电站?核弹和核电不是一码事,核电站需要高纯度材料、热交换效率,维护几十年,朝鲜玩不起,前期投资和后期运营都超出承受力。 这些根源交织在一起,让缺电成了慢性病。不是不想解决,是条件有限。政府优先保障军队和关键工厂,先军政策下,冬天电先给部队,老百姓就得忍着。国际报告估算,电力短缺每年造成经济损失巨大,农业工业都受拖累。
老百姓怎么应对缺电? 面对缺电,朝鲜老百姓不是坐以待毙,得想办法自救。农村情况最惨,一天供电两小时,供水也乱,很多地方取水得去河边或井里,冬天推车几公里凿冰取水,用几天。 晚上退回原始状态,煤油灯照明,柴火做饭,作业只能在天黑前赶。城市好点,但高层公寓错过高峰期就爬楼梯,医院手术中灯灭,得用手电筒凑合。 节能成了常态。从2006年起,引进古巴3000万只节能灯,换了平壤路灯,省了不少电。错峰用电也推行,生产高峰给工厂,农忙给农场。 近年调整结构,新建火电站如2015年松峰热电厂转烧煤,提高利用率。与中国电网合作,建立管理体系,用自动化稳网。可这些效果有限,发电总量还在低位徘徊。 老百姓最实际的办法是自家发电。太阳能成了大热门,据2019年数据,55%家庭用上太阳能面板,小型家用光伏系统,白天蓄电晚上用,一块200瓦板够五口之家照明。 为什么这么普及?因为供电不稳,民众太需要稳定光源。充电产业也冒头,有人帮邻居充电电池,收点小费,成了灰色生意。政府推动可再生能源,修订法纳入太阳能和生物质,小中型电站增多。咸镜北道试点,安装光伏供诊所用电。 这些应对方式接地气,反映了老百姓的韧性。缺电影响生活方方面面,从洗衣机成摆设,到暖气用不上,冬天零下七度,日子难熬。可通过太阳能等,部分缓解了。 国际观察显示嘉多网,近年来太阳能使用率翻倍,成了缺电下的救命稻草。话说,这也说明,技术创新在困境中多关键。
从丹东买太阳能板,成了救星 边境贸易成了关键,尤其是丹东。中朝边贸市场,太阳能板是最畅销货,不是食品,而是这些在中国几乎淘汰的小型光伏产品。一位丹东商家透露,一天能卖百多片100瓦板,成本500元,转手2000元,抵朝鲜工人半年薪。那边销路火爆,因为民众急需。 为什么从丹东买?鸭绿江对岸就是朝鲜,过江方便。制裁下,正式贸易受限,但小规模边贸还在,太阳能板不算敏感货。朝鲜人跨江来,挑选板子,扛回去安装。 据报道,朝鲜太阳能生产线建成,但产量有限,进口中国货更实惠。丹东市场琳琅满目,板子功率从100瓦到200瓦,白天晒太阳,晚上点灯够用。 这不光是买卖,还缓解了电力危机。政府鼓励自然能源,金正恩新年致辞就提过,利用太阳能填补缺口。国际制裁后,石油电力更紧,太阳能成了替代方案。边贸数据显示,近年光伏出口朝鲜增多,成了黑市热门。老百姓装在屋顶或阳台,独立供电,不靠国家电网。
当然,进口货不是人人买得起,普通家庭找人代充,或买小板凑合。可整体看,从丹东买板成了主流方式。最新到2025年,朝鲜太阳能试点扩展,家庭使用率更高。 这也体现了中朝边境的互补,丹东灯火亮堂,对岸黑咕隆咚,贸易桥连起两边。边贸不光卖板,还带去技术,帮朝鲜逐步改善能源结构。 总的来说,朝鲜的缺电问题复杂,根源在历史、结构和外部压力上,但通过太阳能等自救方式,在慢慢进步。卫星图像虽黑,但点点光亮在增多。
恒汇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